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人:**** 发稿日期:2025-08-31
麻黄细辛附子汤由麻黄6~15g、细辛6~15g、附子6~15g组成。煎前水浸30分钟,煎30~60分钟,约600ml,分早、午、晚温服。本方温阳解表,为治太阳少阴两感证之方,临床使用以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不喜冷、脉沉细或沉迟为目标。
本证病机为肾阳素虚,感受风寒,名为太阳少阴两感证,实则外感内伤同病、外感轻而内伤重也。言太阳病者,其具有恶寒发热、寒重热轻、头痛骨楚、无汗咳喘、鼻塞涕清;谓少阴病者,症见面色苍白或淡暗、憔悴无华、精神萎靡、言语低微、但欲寐、背恶寒、手足不温、身蜷腰酸、体重水肿、小便清长、口不渴、不思冷,舌体胖、质淡润、苔薄白,脉沉细或迟缓,或浮而无力,或两尺独弱也。多见于小儿、老人、久病、产后、经后、房后、遗精后,或有用寒凉、抗生素、激素之病史者。
本方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之区别点在于“始得之”与“得之二三日”。始得之,病势较急,正气相对不虚,或有头痛、身痛,麻黄细辛附子汤偏胜于祛邪镇痛,故宜于始得之。少阴病本忌汗,只有兼太阳病方可汗之。麻黄、细辛辛温发散,以解太阳之邪,附子温少阴之阳。三者相伍,则阳气可充、外邪可散。麻黄附子甘草汤证,病情较缓,虽无明显虚象,然病已二三日矣,故甘草易细辛,则发散力减轻,无伤正气。此为张仲景按日辨证之示例。
细辛辛温发散,开提肺气,配附子、干姜、肉桂,纳阳归肾,治阳虚头痛、肢节痹痛;伍干姜、五味子温肺化痰,止咳定喘。
案一 腺样体肥大
2019年7月19日,张某携五岁儿子来诊。云出生后不久即张口呼吸,睡后呼噜,近鼾声益剧,某医院放射科检查报告:鼻咽腔顶后壁可见球状软组织密度影,提示腺样体肥大。西医云需手术以治。望其面色萎黄,形体瘦弱,扁桃体大若蚕豆,色淡,不焮不红,舌质淡,苔白微腻。询知经常感冒、咳嗽、扁桃体肿痛化脓,每病总需抗生素、清热解毒以治。胃纳尚可,大便一日二次,夜夜尿床,守信不误。诊腹松软不痛,切脉沉细无力。
用口呼吸者,非能者多劳,实鼻强加与也;鼻非惰,乃鼻道堵塞,无奈由口代劳耳。西医谓腺样体,即鼻咽腔淋巴组织,又称鼻咽扁桃体,儿时因多次感染发炎而肥大,阻碍鼻腔气体流通,故张口呼吸、鼾声不息;鼻咽部分泌物堵塞咽鼓管口,故鼻孔常有脓涕,易感冒,中耳发炎、失聪……本案脉症观之,系肺肾同病也。盖足少阴之脉,入肺中,循咽喉,挟舌本。先天不足,阳气虚弱,卫外无力,致外邪屡侵。肺气失宣,肺窍壅遏,故咳嗽、鼻塞、张口呼吸、扁桃体反复肿痛也。之前之治,不予表散而一味消炎,致邪冰伏而荏苒经年。遗尿何以释之,以肺为水之上源,主通调水道,肺失其职,膀胱开合失度而遗;且肾阳虚弱,肾关不固,亦令膀胱失约尿床也,故当肺肾同治。
处方:麻黄6g,细辛6g,附子10g,炙甘草10g,牡蛎15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二诊:鼾声减,7日内仅尿床1次。守方7剂。
痊途一帆风顺,电话告知已不作鼾,再未尿床,嘱服金匮肾气丸一月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偏于祛邪,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扶正见长,本案祛邪扶正皆需,故并用之,加牡蛎者,以其擅软坚也。鼻塞、尿床,看似二症,实则同源。病家治一愈二,陇蜀皆得,自是喜出望外。而一箭双雕,上下通调,亦意料中事耳。病家献疑:张口呼吸止,肥大腺样体萎乎?余以为火车过往准时,隧道应无阻碍,叶黄知秋,又何必查视日历。
案二 化脓性扁桃体炎
李某,女,5岁。反复发热咽痛,常去医院就诊,头孢拉定、克林霉素、罗红霉素等要点滴一周左右,病可好转,不一月,病复发,再如是,月复一月,年复一年。其龄虽小,已是医院老病人矣。望其面色少华,精神萎靡,形体瘦削,目胞黯,大眼袋,一派纯阴之貌。扁桃体甚大,色淡不焮,有脓点,凹凸状,舌质淡,苔白腻,齿痕甚显。询知发热(38.9℃)已两日,无汗,恶寒,鼻塞如堵,清涕拭之不断,咳嗽阵阵,夜间尤甚,手足不温,不思饮食,两日未大便。切脉浮细数,诊腹无压痛。
脉症观之,阳气虚弱,风寒外袭显而明了,非扑朔迷离也。盖患儿家庭条件优裕,大人顺其任性,饭时不吃,餐后零食,喜欢则滚瓜溜圆,违意则口唇不张。冰淇淋、反季水果、火腿肠、膨化食品任意取食。如此饮食无节,阳气焉能不虚。虚则温煦、气化、御外、平乱、祛邪之功皆下降不力,故外邪频频侵袭。而屡输抗生素不予表散,致阳愈虚而邪愈盛也。治当温阳扶正,宣肺祛邪。
处方:麻黄6g,细辛6g,附子10g,炙甘草10g,杏仁10g,生姜5片,红枣5枚。1剂,水煎服。
翌日复诊:药后汗出甚多,巾被皆湿。今晨大便一次,体温36.8℃,精神较昨充沛,咳嗽、咽痛减,扁桃体脓点消失,咽峡不利,不时清嗓。舌淡白,苔黏腻。不用下药而便通者,一则肺气得宣,二则阳气鼓动,致腑气自降矣。原方减麻黄,3剂。
嘱改变饮食习惯,不吃寒凉食品,再勿滥用抗生素,牢记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否则,发热咽痛必然复萌。彼大喜过望,连声应诺。
案三 咽喉炎
刘某,女,34岁,咽喉痛两月余。初,口服消炎药,点滴头孢拉定五日,痛不减,后又服蒲地蓝、穿心莲、西青果等,症如故。荏苒月余始去某院就诊。喉镜检查:咽部充血,淋巴滤泡增生,化验白细胞5.1×109/L,诊断为咽喉炎。点滴进口消炎药5日,咽喉痛、咳嗽未少减,于2020年7月20日来诊。刘面白少华,咽峡淡红不焮,舌淡胖,苔薄白。询知初发热(38℃),恶寒,无汗,周身疼痛。输液后热退,随之喉痒疼痛,咳嗽,一直至今,夜尤剧,不得入睡。胃纳尚可,大便日一行,小便清利,口不干,不思饮。诊得脉象沉细,腹软无压痛。
此违背证治法则之案例也。从表而来,当从表而去,大道至简,理当遵从。然非要逼狗穷巷、关门留寇,以致因循两月。余以为当初不寻医亦早愈矣,而治不如法,则迁延如此之久。今患者喉痒疼痛,咳嗽吐痰,仍为外邪欲出之象,当顺其势逐之。以舌淡脉细尽显阳气不足,故加附子温益阳气以助正驱邪,方较妥切。
处方:麻黄10g,附子15g,细辛10g,炙甘草10g,杏仁15g,半夏15g,生姜10片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嘱停原先所有药,忌一切寒凉食品。
二诊:咽喉痛痒顿失,偶尔咳嗽。此阳气鼓动,伏邪得散故也。守方3剂。
案四 带状疱疹
张某,女,70岁。腰胁疼痛两日,第三日出现疱疹,灼热疼痛,昼夜不休,布洛芬止痛不能少减,称有轻生之念,于2018年10月7日来诊。张老态龙钟,神情恍惚。疱疹鲜红,一簇一簇,成群集对,无序排列,约三寸宽,尺余长。疹液清澈透亮,个别疱疹已溃,水液流渗。舌质淡,舌尖红,苔白腻。询知发热,微恶寒,无汗,疱疹如燎如刺,难以睡寐,神疲乏力,胃纳呆钝,大便两日未行,小便利。诊得脉来浮细,触知腹软无压痛。脉症观之,此阳气虚弱,外有表邪,内湿蕴盛。治当温阳透邪,散寒祛湿。
处方:麻黄10g,细辛10g,附子10g,苍术30g,全蝎粉3g(冲)。3剂。
二诊:药后汗出热退,疼痛减轻。疱疹大部结痂,少数仍糜烂渗溢。胃纳醒,可入睡。虽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然除恶须尽,抗倭务胜,为绝后患,仍需鼓勇而战。守方3剂。
三诊:疼痛基本消失,痂皮大半脱落。呈雨过天晴,乾坤朗然。因煎药困难,嘱饮食调复。带状疱疹,早期诊治至为重要,以疼痛随疱疹消失而消失为佳。若皮肤复旧而疼痛不止,则示病邪入里,将抱疴难瘥。
(作者: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上一篇:针灸治荨麻疹验案二则
下一篇:中药“战痘”常用外治法